【】
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军队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。第一次是1955年,当时确立了军区体系并首次推行军衔制度,这些举措对部队建设影响深远。第二次是1985年,通过调整形成了七大军区的基本架构,这标志着军队开始向机械化、现代化和正规化转型,整体作战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这两次改革在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,为后续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这张照片记录了昆明军区昔日的风貌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事机构,昆明军区在历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。照片中的建筑和场景,展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军事氛围。军区布局严谨,建筑风格简朴实用,体现了当时军队建设的特色。这张照片不仅是昆明军区的历史见证,也为研究中国军事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视觉资料。通过这张照片,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那个时期军队的日常环境和整体风貌。
直接进入主题。1985年,在实施百万大裁军之前,中央军委计划撤销成都、武汉、福州和乌鲁木齐军区。出乎意料的是,武汉、福州和乌鲁木齐军区的撤销工作进展顺利,但成都军区却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,这在军事史上被称为“成昆之变”。
在裁军计划实施过程中,成都军区暂停了人员调动,计划与昆明军区合并,昆明军区也已做好接收准备。昆明军区之所以被保留,主要因为它当时是唯一承担实战任务的大军区。然而,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向中央军委提出,大军区指挥部不宜设在边境附近,成都地处内陆,更适合作为大军区机关所在地。
中央军委接受了王诚汉的提议,决定将昆明和成都两个军区合并,并将新的军区总部设在成都。傅全有,原南京军区第1军的军长,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成都军区司令员。在此之前,昆明军区下辖的第11军和第14军分别驻扎在大理和开远。这两支军队以战斗力强、战绩显著而闻名,具体细节这里就不多赘述了。
▲第14军历史照片
经过对现有公开资料的深入分析,我认为第11军和第14军的指挥部选择分别驻扎在大理和开远,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。首先,大理地处云南西部,地理位置优越,便于控制滇西地区,同时靠近缅甸边境,有利于应对潜在的边境威胁。开远则位于滇南,靠近越南,能够有效监控南部边境动态。此外,大理和开远都具备较好的交通条件,便于军队的快速调动和后勤补给。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两个军的指挥部分别设在这两个战略要地。
第11军驻扎在大理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重要部队。这支部队在大理地区执行各种军事任务,包括防御、训练和支援地方建设。第11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,当时它在多个重要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支部队不断现代化,装备和战术都得到了显著提升。大理作为其驻地,不仅为部队提供了战略位置,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第11军的存在,对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大理的独特之处,不在于它的美丽景色,而在于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夺的要地。这座古城位于苍山脚下、洱海旁边,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耀眼宝石。在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南诏国和大理国都曾选择这里作为首都,使它成为云南地区无可争议的政治、文化和经济核心。
1276年,元朝在至元十三年设立了云南行中书省,并将省会从大理迁到了昆明。这一变动让大理不再担任云南的政治、文化和经济中心。虽然大理在整个云南的地位有所下降,但在滇西地区的影响力依然稳固。大理的情况有点像河南的洛阳,都曾是历史名城,战略位置依然重要。
第11军的历史照片
自1969年11月成立以来,第11军一直驻扎在大理地区,迅速崛起为西南地区的精锐部队。尽管组建时间较晚,但在首任军长董占林的领导下,这支军队展现出蓬勃的活力。董占林作为开国大校,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。1979年2月,第11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卓越。1984年4月,在收复者阴山的战斗中,第11军涌现出杰出将领廖锡龙,充分展现了其在对越作战中的强大战斗力。
第14军驻扎在开远地区。
在1985年大规模裁军之前,35个野战军的军部很少设在县城里。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,但确实不多。比如,第14军的军部设在开远,这并不是个特例。再比如,济南军区的第26军军部就在山东莱阳。那些被选为野战军军部驻地的县城,和普通的县城不太一样。开远就是滇东南地区交通便利的几个县城之一。
这张照片展示了开远站的历史风貌。
开远的交通历程始于1909年5月,当时滇越铁路的下段(从蒙自碧色寨站到阿迷站)正式通车。到了1931年12月,当时的阿迷县县长蒋子孝决定将县名改为“开远”,这个名字意味着“四通八达,连接广阔”。从这个名字,我们可以解读出两个主要含义:
首先,阿迷那个地方铁路交通已经很发达了,跟外界的往来非常方便。
此外,蒋子孝清楚地看到阿迷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。
历史上,越南海防港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列车路线中,开远曾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,往返于这两地的列车都会在开远停留一夜,第二天清晨才继续行程。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开远在滇越铁路系统中的关键地位。
从战略角度看,开远距离昆明军区总部仅200多公里,地理位置极为重要。第14军司令部驻扎在此,不仅能够有效掌控滇越铁路这一交通要道,还可作为昆明军区的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待命。更为重要的是,开远地区汇集了断陷盆地、冲积扇群、低矮丘陵、中山峡谷和喀斯特山地等五种地形特征,这种多样化的地貌组合,使其在滇东南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尤为突出,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天然优势。
▲这是原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某部队进行训练的历史照片。
总的来说,第11军和第14军就像云南地区的重要支柱,分别驻扎在大理和开远,默默保卫着祖国西南边陲。昆明军区撤销后,第11军也随之解散,大理因此失去了作为野战军总部的重要地位。与此同时,第14军划归成都军区,并重组为合成集团军。到了1986年,第14集团军总部迁至昆明。至此,曾经作为昆明军区两大野战军总部所在地的城市,彻底结束了它们作为野战军驻地的历史使命。
到此为止。
